

近期就有來一批自于中國西北甘肅農業大學的學者們(馬小軍,王加冕,李世瑛,顏麗嬌,麻強生,張小麗)進行了一項相關研究,他們為研究綿羊大腸桿菌性乳腺炎中乳腺成纖維細胞的損傷情況及TLR4的作用機制,通過體外培養獲得原代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大腸桿菌人工感染細胞建立大腸桿菌性乳腺炎細胞模型,分析大腸桿菌對細胞損傷的影響及TLR4在大腸桿菌性乳腺炎中的作用。采用酶消化法結合差速消化法獲得原代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MTT法檢測細胞活力及TLR4阻斷劑CLI-095的細胞毒性作用;乳酸脫氫酶法檢測大腸桿菌對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的損傷情況并篩選最適MOI比值;qRT-PCR法檢測caspase-3、TLR4的mRNA相對表達量及CLI-095的阻斷效果;比色法檢測細胞焦亡蛋白caspase-4,5的酶活性;WB檢測TLR4蛋白的相對表達量;平板活菌計數法檢測CLI-095對大腸桿菌黏附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的影響。分離獲得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MTT測定結果顯示,細胞活力良好;大腸桿菌以最適MOI=4∶1感染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后,各時間段LDH釋放量均顯著升高;caspase-3 mRNA的相對表達量在感染1~3 h內顯著上升,3 h后表達量顯著下降;caspase-4,5酶活性在感染1~3 h內升高,3 h后降低。TLR4的mRNA及蛋白表達量均顯著上調,CLI-095可抑制大腸桿菌對細胞的黏附作用。大腸桿菌感染成纖維細胞后LDH釋放量增加、caspase-3基因表達上調、caspase-4,5酶活性升高,促進了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的損傷、凋亡及焦亡;大腸桿菌感染促進綿羊乳腺成纖維細胞內TLR4 mRNA及蛋白的表達;TLR4阻斷劑CLI-095可能通過抑制TLR4的表達抑制E.coli對細胞的黏附作用。并將研究結果發表于華北農學報。
一些來自于美國的學者們(席爾瓦·克勞斯,馬里塞爾五世馬菲尼,安娜·索托 &卡洛斯·索南舍因)于2010做了一項關于微環境決定乳乳腺癌細胞在MCF7細胞3D培養的組織中的表型他們通過人乳腺癌MCF7細胞單獨生長或與原代人乳腺成纖維細胞共培養。將細胞嵌入含有I型膠原蛋白或重組基底膜蛋白和I型膠原蛋白組合的基質中。培養進行長達6周。在每個時間點(1-6周),將凝膠固定并處理用于組織學,并整體安裝以進行共聚焦顯微鏡評估。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表征上皮結構;它們的面積和增殖指數采用計算機形態測量法測量。通過方差分析、鄧內特T3事后檢驗和卡方分析組間的統計學差異。他們得到“大多數在膠原基質中單獨生長的MCF7細胞在前兩周死亡;那些幸存下來的人組織成大而圓和堅固的集群。膠原凝膠中成纖維細胞的存在減少了MCF7細胞死亡,誘導了細胞極性,并形成了含有管腔的圓形和細長的上皮結構。在膠原凝膠中添加重建的基底膜本身也對MCF7細胞具有存活和組織作用。無論是否存在成纖維細胞,MCF7細胞都極化并形成管腔。將成纖維細胞添加到含有重建基底膜和膠原蛋白的凝膠中誘導細長結構的形成?!彼麄兛偨Y結論:我們的結果表明,含有I型膠原蛋白和重建基底膜的基質以及正常乳腺成纖維細胞的存在構成了誘導近乎完全腫瘤表型恢復的最小允許微環境。這些人類乳房3D組織形態發生模型有望成為研究組織相互作用,治療篩選和藥物靶點驗證的可靠工具。并發表于:https://doi.org/10.1186/1471-2407-10-263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最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也同樣如此,2020年我國乳腺癌新發病例已經高達42萬[1]。乳腺癌毫無疑問是一個巨大的公共衛生負擔,不過龐大的患者群體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制藥巨頭對此進行布局,投入研發資源,不斷豐富治療乳腺癌的“武器庫”。
過去幾十年里,乳腺癌領域不斷涌現的新藥也體現了臨床治療思路的創新,每一次創新也都更進一步地滿足了患者的臨床需求,進而改變了乳腺癌的治療實踐。我們不妨通過這張時間軸對乳腺癌藥物治療史上的里程碑做一簡單回顧。
1974年,阿霉素在美國獲批用于轉移性乳腺癌,標志著以化療為基石的乳腺癌療法登上歷史舞臺。20世紀末本世紀初,以阿那曲唑、來曲唑和氟維司群等藥物為代表的內分泌療法開始嶄露頭角,標志著乳腺癌治療進入精準時代。腫瘤驅動因子的發現和相關藥物發展,推動了乳腺癌治療精準靶向時代前進,特別是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靶點的發現和靶向藥物開發,更是將HER2陽性乳腺癌的治療推進新的時代。
乳腺癌患者中約15-30%屬于HER2陽性[2],這部分患者的腫瘤惡性程度較高、侵襲性強且預后不佳。靶向HER2的曲妥珠單抗于1998年面世,成為乳腺癌精準治療時代的首*個靶向治療藥物,也奠定了單抗藥物在HER2陽性乳腺癌一線治療中的基石地位。之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類口服小分子、HER2靶向抗體藥物偶聯物(ADC)恩美曲妥珠單抗(T-DM1)相繼上市,補充了HER2陽性乳腺癌二線治療選擇。
近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聯合開發和推廣的靶向HER2 ADC藥物德曲妥珠單抗也在中國獲批,進一步豐富了HER2陽性乳腺癌二線治療的用藥選擇。
ADC改變乳腺癌治療藥物格局從化療、單抗到小分子和ADC,表面上是藥物類型的變化、技術的演變,本質上代表了乳腺癌治療策略的迭代突破。
ADC藥物是由抗體、細胞毒性藥物及偶聯物橋接而成。ADC藥物中的抗體起著“導航”的作用,可特異性地識別并引導藥物到達病灶,偶聯物將在特定的病灶部位發生斷裂,釋放出具有高效治療作用的細胞毒素(彈頭),最終精準摧毀腫瘤細胞[3]。與傳統化療相比,ADC藥物既可以提升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又可以克服化療所導致的全身毒性,從而提升全身治療指數。
小結
乳腺癌治療藥物先后經歷了從化療藥物到內分泌療法和靶向藥物的升級迭代,隨著免疫療法的進步,目前形成了包括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在內的多種治療體系,而每一次藥物的突破都引領了疾病治療方式的改變,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獲益。
無可否認,ADC藥物成功革新了疾病治療范式,但也提出了新的臨床挑戰。如何滿足德曲妥珠單抗之后的臨床需求變化、如何解決臨床耐藥問題等,將是需要重新思考的方向。
小編心聲:希望廣大科研學者加大研究力度,早日讓全人類都遠離病痛!
武漢賽奧斯為科研助力:
PC-013pig 豬乳腺成纖維細胞(原代細胞)
PC-078rab 兔乳腺成纖維細胞(原代細胞)
PC-077m 小鼠乳腺成纖維細胞(原代細胞)
PC-075r 大鼠乳腺成纖維細胞(原代細胞)
PC-071h 人乳腺成纖維細胞(原代細胞)
CL-152h MCF-7,MCF7(人乳腺癌細胞)
PM-003 原代成纖維細胞培養基